科学

周三, 04 5月 2011 15:44

李鸿章落款石碑差点垒成猪圈 沧州市民及时救下

给本文评个分吧
(0 票)

  沧州几名村民在建筑工地挑拣砖块石料准备回家垒猪圈,从此路过的丁先生发现一块刻有“李鸿章”字样的石碑,觉得有可能是块“宝贝”,便花钱买了下来,雇叉车送到自家楼门口,放置在了绿化带内。5月3日,丁先生说,听说自己买的石碑确是文物,他便把这块“宝贝”上交给了文物部门。

    ■大块石碑“躺”在绿化带中

  其上落款竟为李鸿章

  沧州市华西小区有居民近日致电本报称,33号楼和34号楼间的绿化带中发现一块大型石碑,上面的落款竟是距今百余年的直隶总督李鸿章。记者在现场看到,石碑躺在绿化带中的泥地上,长约1米、宽约80厘米、厚约30厘米。有字的一面朝上,其上薄薄附着着一层尘土。虽然石碑顶部的一部分已经缺失不见,但密密麻麻刻在碑面上的近200个繁体字,仍依稀可辨。特别是文章最左边两列的落款十分吸引人眼球:保文华殿大学士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直隶总督兼管长芦……李鸿章记。

  ■专家分析石碑确为文物

  可能来自附近包公祠

  沧州市文物局有关专家从石碑的石质分析,这确实是块老碑,再从石碑发现地的位置推测,这块石碑可能来自附近的包公祠。文物专家介绍说,这个包公祠不是坐落在河南开封的那座。据民国《沧县志》记载,“包公祠,在小南门内,为宋代河北转运使包拯建。本在南关,后移朗吟楼下。清代乾隆七年运判史尚廉,又移分司署大门内左方。光绪二年乐军统领记名提督丁德昌重修。”专家表示,这块石碑应该就是在重修包公祠时,由李鸿章撰文再刻制的。

  至于碑文的内容,文物专家连续几日翻阅县志、州志后均未查出。这几天,他们还要到北京查阅相关资料,以详细考究石碑的来历。

  ■珍贵石碑差点垒成猪圈

  现已上交文物部门

  5月3日,家住华西小区33号楼的丁先生说,去年7月底,他路过沧州市中心一处地方建筑工地,几个村民正在挑拣砖块石料,说是弄回家准备垒猪圈。丁先生恰好看到他们从砖块中扒出一块带有很多文字的石碑。他说,因为经常和懂文物常识的朋友在一起,他也学了点皮毛。仔细观察后发现石碑上刻着“李鸿章”三个字,丁先生眼前一亮觉得这应该是块“宝贝”。但由于这块石碑发现时就是残缺的,丁先生也说不上来它到底有多大价值,总之拿去垒猪圈是绝对不行。于是,他花几百元钱从村民手中买回了石碑,又雇了一辆叉车运到自家楼门前,放到了绿化带里。

  听说这块“宝贝”被专家鉴定为文物,丁先生便联系文物部门表示愿意无偿捐献:“既然是文物,是国家的东西,就应该还给国家。”

  相关链接:

  沧州包公祠

  沧州包公祠在城隍庙西侧,丁公祠南面,大门坐东朝西,门内有一宽敞院落,东房三大间,北面平房三大间,正北房包括两耳室为五大间,是重檐起脊古式建筑,这便是包公祠。殿内正中有包公塑像,前有供桌香案,两侧有侍卫王朝、马汉、张龙、赵虎之威武塑像。屋顶上方悬有“公正廉明”、“铁面无私”两块金字蓝底匾额。中院东侧有过道可通后殿。殿中供奉一米多高的观世音菩萨铜像,不论朔望,香火极盛。

  包公祠于每年四月初八至十五有春季庙会,延续五至七天。期间,均有商贾货物涌来,日用百货、烟酒糖茶等应有尽有。

  辛亥革命后,包公祠内建立起了民众教育馆。馆内负责人段永庆带领工作人员举办了平民夜校。此校基本属于扫盲班性质。每晚8至10点上课,主要课程是国文、算术,并且对来求学者不收学费、书费。另外,还组织了沧州民众国术馆,有南川楼、白家口、菜市口、老东门、北门里等十多处拳社,遇有节日庆祝活动,便邀请他们在西北门外体育场进行比赛表演。

  1947年沧州城解放,这里一度成为工商业者联合会办公场所,后逐步改为沧县工商联、沧州市工商联。1981年春,经批准,相关部门将原包公祠房屋殿宇全部拆除。至此,当年包公祠旧貌荡然无存。

其他信息